WFU

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疼痛治療 │ 浮針療法(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FSN)



不務正業(?)到處上課的好處,是認識新朋友、溫習老朋友、接收不同新觀念 😀


傳統針灸 VS 『浮針療法』

以往中醫方面較侵入性的疼痛治療方法,第一個想到是針灸治療,針灸的療效在實證醫學方面也有不少文獻。最近在台灣新興的治療方式是『浮針療法』。類似於針灸,但病患接受的針刺數量大大減少,治療次數也大大少於傳統針灸,進針部位主要在皮下淺筋膜處。最特殊之處是在『非病痛區域』的皮下疏鬆結締組織執行特殊掃散手法治療。



『掛衣服』理論 & 解剖列車(Anatomy Trains)

                         

這方面的病理理論基礎是類似於『掛衣服』理論。地上撐起兩根竹竿,中間拉起繩子,上面掛滿衣服。當衣服重量逐漸增加,兩邊的竹竿可能會逐漸傾倒不穩。解決之道是把過多的衣服重量減輕,補強兩邊竹竿的穩固性,而非單純只是把綁繩子的地方綁好。

和較新的慢性疼痛處理觀念、解剖列車(Anatomy Trains)有異曲同工之處。當疼痛發生,除了服用止痛消炎藥或肌肉鬆弛劑處理急性疼痛症狀、減少局部發炎之外,也該補強相對應較弱之處的結構。


『手電筒』掃射理論

                                      

治療的特殊掃散手法類似於手電筒的效果。一支小小的手電筒,照明的區域不僅限於手電筒旁的小區塊,而是相關的構造都有療效。掃散手法促進相關肢體的血液循環,減少受傷組織的有害發炎物質,改善局部疼痛發炎的症狀。


發展限制 & 治療風險

  • 相關的專利針具在台灣仍未獲衛生署核准,實證醫學方面的療效仍在研究階段。
  • 侵入性治療都有出血、感染風險。
  • 針刺過程中可能會有暈針發生。
  • 針具置留時間較長,比起傳統的針灸治療,感染風險較高。
  • 若本身因特殊疾病治療使用免疫調節藥物(例如:類固醇)而導致身體浮腫,針刺效果會減低。
  • 因接受淋巴結摘除手術導致的肢體浮腫、疼痛,針刺效果會減低。

接受治療注意事項 

  • 過度飢餓、疲勞、過度緊張,對針有恐懼疑慮者,不宜接受針刺。
  • 凝血功能障礙或是自發性出血病史者,不宜接受針刺。
  • 預接受針刺部位有感染、潰瘍、疤痕、腫瘤疑慮者,不宜接受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