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莫名其妙坐起來就頭痛? │ 低腦壓性頭痛(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related headache)


一名51歲的健康女性,先前並無頭痛病史,10天前因胸椎壓迫性骨折而接受經皮椎體成形術(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療。手術過後幾小時,開始出現姿勢相關的劇烈頭痛,伴隨噁心、嘔吐、頸部僵硬。 頭痛症狀發生在身體坐起或站立後五分鐘內,身體躺下後不久就消退。服用口服止痛藥後姿勢相關的頭痛症狀仍無改善。電腦斷層顯示無異常發現。 脊髓核磁共振檢查顯示胸椎第十二節至第一節腰椎附近有硬膜外腔積液,間接證實腦脊隨液滲漏。





低腦壓性頭痛的典型症狀?


造成該女性姿勢相關的頭痛症狀主要是脊髓液滲漏造成的低腦壓性頭痛,最典型症狀為直立時出現、躺臥時緩解的姿態性頭痛。更嚴重的案例會因為顱神經向下牽引導致複視、視野缺陷、耳鳴、聽力損失。病程往往是自限性的,在數周到數月內會自行緩解。發病的高峰年紀為40歲,女性多於男性。




造成低腦壓的原因


自發性顱內低壓大部分案例是由於沿著胸椎神經根的硬腦膜有瘺管造成腦脊髓滲漏引起,通常是非創傷性的蛛網膜(Tarlov)囊腫破裂。這些病變可以在顯影劑注射後的脊髓攝影術看見。

其他次發性原因包括創傷、摔倒、身體突然扭轉或伸展、性交、突然打噴嚏、運動活動。退化性椎間盤疾病的病人,可能因骨刺造成硬腦膜撕裂而導致腦脊隨液滲漏。




低腦壓性頭痛的診斷


除了典型的姿態性頭痛表現之外,最直接的診斷為腰椎穿刺檢查,通常病人會有低開啟壓力(<10cm H2O)、細胞學檢查正常的腦脊髓液。間接影像學證據包括:腦部核磁共振顯示瀰漫性硬膜增強(因腦脊液體積減少導致腦靜脈血容量的代償性增加,腦膜靜脈充血)。 腦部核磁共振也可能顯示硬膜下有液體聚積,腦垂體充血,腦下墜,四疊體腦池消失,視交叉變扁,橋腦與小腦扁桃體位移至枕骨大孔。這些變化在治療腦脊髓液滲漏後會恢復原狀。


顱內低壓性頭痛的治療


大部分個案在臥床休息補水治療後會改善。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個案,通常選用硬膜外腔血液注入法(epidural blood patch)進行治療。若症狀持續無改善,需要考慮手術閉合瘻管或是硬膜破裂之處。


案例詳細全文出處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as A Rare Complication of Vertebroplasty: A Case Report.
(本案例刊載於2015年第24期台灣神經學學會神經學雜誌)